674831_songwhui_1525959947507_b

  周满生(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从教育领域来看,国际人才市场的流动和教育市场的人才流动大概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第二个阶段是人才回归阶段,主要发生在1990年代,美国留学人员开始大量归国,首先是爱尔兰留美学生大量回国,接着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留美学生大量回国,韩国、日本、新加坡,也包括中国的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第三个阶段是人才流动阶段,简单说,哪些地方给的条件好,人才就往哪儿流动。

  进入第三阶段,就形成了人才的大市场。具体而言,大市场是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另一个具体的背景则是因为科技发展了,不再是过去大学教授完全依赖于一个科研环境。过去对科研条件的要求比较高,一个大学教授开展科研,需要很多资源,一旦缺少必要的学术交流,科研就会停顿。而现在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各种科研信息获取非常容易,各种学术会议的门槛降低,学术交流相对容易。大家都给得了科研条件,所以,哪儿给的科研条件好,人才就往哪流动。

  这三个发展阶段,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人才流动理论。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现在我们国家处于什么阶段?我个人认为,我国目前是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过渡的中间阶段。这首先是因为我国的政策引导,以及国家逐渐强大,所以人才回国率比较高,目前留学归国人员比例已经在70%以上,而且真正掌握核心术的人才也开始归国。虽然还有不足,但是总归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我们吸引人才的政策还在不断做调整。

  从去年年末开始,国内省份间和城市间的人才竞争突然变得非常激烈。省际城际的人才竞争,以及人口竞争的状况,我以为既有市场因素影响,也有政策的导向,是两者结合起来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认定这是政府意志,完全否定市场因素。目前国际人才向中国大陆流动的趋势,也主要是市场因素在起作用。当然,我国近十多年来高端人才的流动,实际上是市场因素和政府引导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怎么看待目前人才人口的争夺战呢,我个人的观点是宜疏不宜堵,尽量疏导而不是去限制。

  当然,目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人力资源流动是由一部分大城市推动的,存在着政策上的盲目性。但我们也要看到,人才流动和人才吸引是一个大趋势,即或是盲目,也是发生在这个背景下。以四川成都下辖的崇州市为例。崇州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但环境非常好,某大财团就在那儿买了五千亩地,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校。崇州的经济、财力没有优势,所以就用其它各种手段来吸引人才,包括给房、给高额的生活补贴,以引入好的教师。上述财团投资建校的过程,基本上是用市场的手段吸引人才,成都市政府也支持他们做这项工作。政府引导和市场因素,二者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各地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好人力资源工作呢?教育可以是一个切入点,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提高本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多城市有优质的民办学校,师资水平很强,教师基本上都是研究生和本科生,而且是从一流名校毕业的。过去学前教育的老师一般就是幼师毕业,而现在好的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国际学校甚至有相当比例的研究生。所以,在很多大城市,民办学校在招生中更有吸引力。以北京为例,其最大的优势是教育和医疗。现在我们看北京市所谓的一流高中,校长很多其实都是从外地招聘来的,原来它们的校长大多是本校培养的。在人才大流动的环境下,你发出人才招聘,就会有本地的外地的人才都来应聘,而外地校长有竞争优势。

  在抢人战中,市场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人力资源流动宜疏不宜堵。如果强行制定政策限制某些城市或者某些地方政府,那是限制不住人才流动的。所以,政府应该进行引导,以形成良性的竞争。竞争是客观的、必然的,这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问题在于政府如何引导,从而把市场作用和政府引导更好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