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夸张地说,在几乎所有号称“一生必看”的书单中,阿信家的这本科普大部头都必须拥有姓名。

  它就是《癌症传:众病之王》。

  中文版面世近10年,常年高居豆瓣热门医学科普No.1,超过1万读者打出了9.0的高分,各种短评密密麻麻盖了4000多楼,还有另外5万多人种草……

  英文版则早在2011年,就因为“准确细致的医学科普、优雅动人的文风”获得了美国图书界最卓越的——普利策奖,被认为是1923年以来出版的最重要的100部英文著作之一。

  而PBS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纪录片《众病之王:癌症传》,也打出了9.3的高分,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抗癌纪录片。

  这本书,但凡读过的小伙伴,都会毫不吝惜赞美之词:“这是我迄今为止读过最好的科普书”“个人阅读的年度最佳”“就应该给每个公民都配发一本”……

  就连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读过之后都爱不释手,华大集团CEO尹烨更是说,如果只推荐一本癌症相关的作品,他会毫不犹豫地推荐《癌症传:众病之王》。

图片1

  今天,阿信就要为你推荐《癌症传:众病之王》的全新10周年纪念版本,不过请不要被它600多页的篇幅吓倒。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为什么10年过去之后,《癌症传:众病之王》(10周年纪念版)还值得全家老少一读再读。

  1

  强强联合、全新制作的《癌症传:众病之王》(10周年纪念版)

  拿到编辑老师送来的新版《癌症传:众病之王》,阿信除了被它厚重的分量吓到以外,第一感觉就是封面完全不一样了。

  和老版比起来,“癌症传”三个字更加突出,而且区别于之前的白色底色,这次采用了经典的牛皮纸色,封面正中画上了一个红色的螃蟹(cancer),隐喻感更足。

  不过,这些都还只能算细枝末节,最大的不同,则是整本书进行了全部的重新翻译。

  译者马向涛博士,中国癌症基金会人文协作组副组长,与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有着同样的专业背景,都从事肿瘤学研究的医生。

  那么悉达多·穆克吉是谁?

悉达多·穆克吉悉达多·穆克吉

  

  简单点说就是,一位印度裔美国人,医生+学霸,拥有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牛津大学免疫学博士学位,以及哈佛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助理教授。

  而且巧的是,穆克吉的另一本代表作《基因传》也在几年前由马向涛博士翻译出版。

  这样的组合,只能说是“强强联合”了。

  而且根据马向涛博士回忆,自2013年拿到首版的中文版《癌症传》时,便对它爱不释手,在阅读过程中将勘误在书中的空白处一一做了注释,并用牛皮纸做了书皮,小心放在书柜中保存。

马向涛马向涛

  

  可以说,作者用6年时间完成了《癌症传》,译者则用了近8年的时间对中文版进行细细打磨,最终使得《癌症传:众病之王》(10周年纪念版)呈现在我们眼前。

  用马向涛博士自己写的感悟来说就是,《癌症传》不仅是他心目中的白色巨塔,也是他从医二十余年的人生感悟。

  这样译文,整个读下来,阿信的体验感就是四个字:行云流水。

  没有让人费解的长难句,即使在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积累的情况下,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庞杂的人物关系通过作者和译者的娓娓道来,读起来也没有任何理解障碍。

  有关癌症的故事,在多条故事主线和历史场景中切换,完全就是在看一部以“癌症”为主角的史诗大片,巨细靡遗,这真的是你能找到的,最全的癌症编年史了!

  2

  每个人都必须了解一点癌症知识

  说到这里,也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虽然《癌症传》写得和翻译得都不错,那我为什么非要看一本关于癌症的科普书不可呢?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1929万例,其中我国新发癌症457万例,占全球23.7%,也就是说每分钟有8人被确诊癌症。

  虽然就全球来看,中国的癌症发病率排在50名开外,远低于美、日、澳等发达国家,但我们的癌症死亡率却特别高,占到了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30%。

  不夸张地说:有一天,我们很难见到一个没有癌症患者的家庭。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在《癌症传》中,穆克吉认真梳理了人类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几乎所有医学文献发现,在大约公元前400年的希波克拉底时代,希腊语“螃蟹”(karkinos)作为癌症的代名词首先出现在医学文献中。

  肿瘤周围经常分布着扩张的血管,这让希波克拉底想起了螃蟹挖沙时的样子。当然这幅画面不仅独具匠心,还栩栩如生。

  此后,又有许多作家、医生以及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在某些人眼中,肿瘤坚硬粗糙的表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结实的螃蟹壳。其他人则认为肿瘤在体内悄然扩散就像螃蟹快速潜行。

  但几乎在此之后,“癌症”一词就几乎在各种医学文献中绝迹。

  直到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菲尔绍的《细胞病理学》出版,强调“细胞皆源于细胞”,所有的疾病都是细胞的疾病,意识到癌症就是病理性增生导致的典型疾病。

  当菲尔绍于1902年去世时,人们根据研究结果才渐渐勾勒出全新的癌症理论。癌症是一种病理性增生疾病,癌细胞具有自主分裂能力。这种异常增生将导致细胞分裂失控,形成的肿块还会侵犯机体器官并且破坏正常组织。

  癌症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例如乳腺癌、胃癌、皮肤癌、宫颈癌、白血病以及淋巴瘤等。但是就细胞水平来说,所有这些肿瘤的发病机制大同小异,就是细胞分裂病理性失控。

  随着近几十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于癌症的理解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现在我们认为癌症是某种细胞生长失控引发的疾病,而基因突变就是导致上述结果的始作俑者。

  在正常细胞中,功能强大的基因电路负责调控细胞的分裂与死亡;在癌细胞中,由于基因电路遭到破坏,细胞生长将不受控制。

  除此之外,癌细胞还具有生长速度更快以及适应能力更强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的生存能力比正常细胞更加完美。

  我们可以将抗癌原则总结为以下两点:找到防止易感细胞发生突变的方法;在不影响正常细胞生长的同时清除突变细胞。

  虽然上述两点看似简单明了,但是实际上举步维艰。

  细胞恶性增殖与正常生长在遗传层面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而如何进行鉴别可能是摆在人类面前最具重要意义的科学挑战之一。

  研究发现,癌症就潜伏在人类的基因组中:由于调控正常细胞分裂的基因能够被机体识别,因此这些执行关键细胞功能的基因发生突变后将被视为异物。

  此外,癌症还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人类物种的寿命不断延长,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细胞恶性增殖的问题。因为癌基因突变概率随着机体衰老而逐渐增高,也就是说,癌症本质上与年龄相关。

  从某种相反的角度来看,假如人类在追求不朽,那么癌细胞也在寻觅永生。癌症,也因此被当作一种“现代”疾病。

  《癌症传》中,讲述了百年来,人类医学与癌症抗争的历史,从麻醉与消毒手术的完善到提出根治主义手术,再到人类发现能够用于治疗极个别癌症的化学药物的化疗,以及放射性疗法的成熟。

  这段历史也充满了傲慢、狂妄、专制、误解、空想与炒作等误区,就像30多年前人们曾经大肆宣扬的那样,癌症将在几年内实现“治愈”,我们总以为战胜癌症指日可待。

  但事实,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3

  重新定义抗癌战争的“胜利”

  1985年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虽然人类在对抗个别癌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癌症的整体死亡率并没有下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遗传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让人们了解了生物基因的奥秘,也让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

  我们已经发现,虽然癌症有着各种各样的诱因,但癌症本质上是一种基因性的疾病,致癌基因来自一些负责调节细胞生长的基础基因的突变:DNA复制时的偶然差错和外界致癌因素的干扰都会让致癌基因在我们的基因组中不断积累。

  21世纪初,靶向抗癌药物和基因测序的出现又为人类的抗癌战争带来了一丝胜利的曙光。

  而基因测序也再次反映出癌症和我们基因之间的紧密联系,癌症就像是缝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基因序列中,因此它永远无法消灭。

  而具体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可以做到的,经过科学证实的癌症预防手段又有哪些呢?

  理论上,一种癌症,如果外因所占的比例越高,就越容易预防。

  很多人得癌症,和长年累月暴露在一些致癌外因下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已知的明确致癌外因,有20多种。

  2019年,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的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在《柳叶刀·全球健康》发表重磅论文,仔细分析了中国各省的不同癌种由23种可预防的致癌风险导致的比例。

  统计显示,感染因素是35~39岁患者得癌症的第一大风险。

  约有35%的男性患者和20%的女性患者和感染有关,HBV感染导致的肝癌和HPV感染导致的宫颈癌占了很大一部分。按时接种疫苗,并且做好筛查非常重要。

  另外,幽门螺杆菌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胃癌1类致癌物,容易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胃癌的发生息息相关,且家庭成员之间最容易相互传染。在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大于50%。

  除此之外,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清单中,还根据致癌能力的证据强弱,致癌物一共被分成了4 大类:

  1 类:明确致癌物(120 种);2A类:很可能致癌物(81 种);2B类:可能致癌物(299 种);3 类:无证据的可疑致癌物(502 种);

  从科学角度,1类致癌物的致癌性都是被广泛验证的,而且有充足的证据,科学界一致认可它们对人体有危害。

  其中,真正的两位头号致癌大佬,不用说你也能想到,那就是烟和酒。

  烟,能引起十多种癌症,90%肺癌都是吸烟引起的。而且二手烟,甚至三手烟(衣物上的残留)都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对孩童造成巨大的健康影响。

  烟草中含有93种明确有毒的物质,其中78 种是明确致癌物。

  酒精也是1级致癌物,因为酒精进入体内会被代谢为乙醛,而乙醛能引起DNA突变,因此会促进癌症发生。

  中国有大量携带乙醛脱氢酶(ALDH2)基因缺陷的人,这些人的一大特点是喝酒上脸。这些人,以及基因修复能力有缺陷的人,特别容易受到酒精和乙醛的伤害。

  任何含酒精的饮料都致癌,无论白酒、红酒还是啤酒。酒的度数越高,致癌风险越大。

  除此之外,穆克吉特别强调,由于癌症预防依然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因此要想准确指出饮食在癌症中的作用非常困难,所以日常生活中,看到“某某食物致癌”的说法,我们对其背后的科学性还是应该要打个问号,不要轻信。

  这也是《癌症传》中对癌症预防机制着墨不太多的原因之一。

  癌症,说到底,还是要早发现、早治疗。

  在《癌症传》中,穆克吉认为,对抗癌症,不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胜利”的含义:

  那就是尽力延长患者的生命,在正常的衰老之前阻止癌症带来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