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国家再次发放关税“减税”的福利。

  12月23日,财政部官网发布消息称,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883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比2020年的859项还多了24项商品。

  其中,对第二批抗癌药和罕见病药品原料、特殊患儿所需食品等实行零关税,降低人工心脏瓣膜、助听器等医疗器材以及乳清蛋白粉、乳铁蛋白等婴儿奶粉原料的进口关税。

  此外,还降低燃料电池循环泵、铝碳化硅基板、砷烷等新基建或高新技术产业所需部分设备、零部件、原材料的进口关税;为支持环保产品生产,还降低了柴油发动机排气过滤及净化装置、废气再循环阀等商品的进口关税。

  人工心脏瓣膜、助听器等新入列表 明年享受1%的暂定税率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去年、今年都列在清单上的商品,比如冻的带骨猪前腿、后腿及肉块等,2021年暂定税率与2020年暂定税率均为8%,并没有太大变化。

  但明年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商品总共有883项,比今年的859项还多了24项。 

  到底有哪些商品是“新进者”?记者对比发现,人工心脏瓣膜在2019年发布的《进口商品暂定税率表》中并没有出现,如今却将其纳入降税范围,人工心脏瓣膜2021年最惠国税率为4%,但暂定税率仅有1%,关税降低了3个百分点。

  同样的还有助听器(不包括零件、附件),在去年发布的清单中同样未出现,其明年的暂定税率也仅有1%,低于最惠国税率3个百分点。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国家还将许多抗癌药原料纳入了实施暂定税率的商品列表中,比如甲苯磺酸尼拉帕利、马来酸吡咯替尼、甲磺酸氟马替尼、甲磺酸阿美替尼、泽布替尼等暂定税率在2021年都降为“0”。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记者表示:“当进口关税为零时,进口商品的购进成本也将降低,最终会让老百姓受益。”

  此外,为了满足国内生产需要,此次还降低燃料电池循环泵、铝碳化硅基板、砷烷等新基建或高新技术产业所需部分设备、零部件、原材料的进口关税。

  为改善空气质量,支持环保产品生产,同时也降低了柴油发动机排气过滤及净化装置、废气再循环阀等商品进口关税。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方面表示,上述调整措施有利于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促进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有利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打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有利于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推动合作共赢。

  今年关税调整明显体现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

  近年来,我国关税的总水平不断降低。2018年,我国进行了四次自主降税,关税总水平从上一年度的9.8%下降至7.5%,重点降低了部分工业品关税以及人民群众需求旺盛的日用消费品和汽车关税,对抗癌药物实施了零关税,全年减轻企业和消费者税负700亿元。

  2019年,又对部分信息技术产品实施降税。今年1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到,要适时调整部分产品关税,发挥《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引导作用,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支持能源资源产品进口,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加强对外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增加国内紧缺和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农产品进口。扩大咨询、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进口和旅游进口。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对记者表示,关税调整频繁,基本上每年都会调整,这与其属性有关,关税是一种典型的调控型和涉外型税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政策性、灵活性,因此,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关税是各国极为重视的一种政策调控工具。

  施正文进一步解释称,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要处理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关系,而关税恰好就是处理两个市场之间关系的工具,因此,今年在对关税进行调整时,就明显体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比如,在如何优化配置两个市场的资源方面,针对国内短缺的,且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的如燃料电池循环泵、铝碳化硅基板、砷烷等新基建或高新技术产业的部分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就降低关税税率,使用暂定税率,而针对一些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比如金属废碎料等固体废物,就取消进口暂定税率,恢复执行最惠国税率。

  “当然,在调整关税时也要考虑降低进口商品税率对国内同类商品的冲击,应当说进口一些我们不能有效供给的新设备、新技术,确实可能会对国内同类产品的行业造成冲击,实践中就要平衡好降低关税税率与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关系,同时,也不应通过设置较高关税,一味地保护国内的同类产品,而是要让这些产品在与国际产品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靠质量获得发展,否则就是保护落后,最终也不可能持续存在。”施正文表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