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北京市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已近一年,医疗机构也通过责任到人、奖惩挂钩等方式推动这一工作。记者从北京友谊医院获悉,该院推行垃圾分类后,其他垃圾数量下降,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等数量上升,随着患者意识提高,医疗垃圾桶里被混投其他垃圾的现象也有所改善。

  走进北京友谊医院门诊楼,咨询台后方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垃圾分类视频,医院各处放置着垃圾分类的易拉宝,不少患者将纸药盒投入可回收垃圾桶。该院是北京市医疗卫生系统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示范单位之一,垃圾分类一年来,医院西城、通州两个院区共安置了7000余个分类垃圾桶。

  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李昕介绍,去年5月1日,医院成立领导小组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刚实施时,患者和员工对垃圾分类不是特别了解,不时出现混投现象。医院张贴了500多张海报、分发了2万多份宣传品,组织知识问答等活动推广相关知识。患者是垃圾投放的主要群体,其中,住院患者产生的垃圾占了大头,医院在住院患者入院须知中加入垃圾分类宣传册。

  在日常管理中,医院建立三级制度:垃圾分类指导员指导来访者正确投放,一般由物业担任;不同区域设定垃圾分类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其中既有各科护士长等医院职工,也有负责垃圾处理的外包人员;医院总务管理人员执行监督巡视工作。其中,垃圾分类的好坏与科室、个人绩效挂钩,这意味着影响医务人员奖金高低的不光是医疗指标,还包括垃圾分类的好坏。

  通过一年的管理,医院的垃圾分类实现了有升有降。2020年,其他垃圾相较2019年减少36%,厨余垃圾增加66%,可回收垃圾增加30%。

  医院一直设有医疗垃圾桶。相比普通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的处理更加严格、成本更高。此前,一些患者为了少走几步,会将食品等垃圾混投入医疗垃圾桶。经过一年多的宣教,患者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医疗垃圾桶被混投的现象明显改善。

  下一步,该院准备将垃圾分类纳入信息一体化平台,通过信息条码,实现单个垃圾袋可溯源,推动垃圾分类更加精准。

  记者从北京市卫健委获悉,截至2020年底,北京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1万余家且隶属多个办医主体。针对行业特点,北京组织制定了《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引》,建立卫生行业工作标准和数据台账监测机制。

  截至目前,北京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00余家医疗机构共设置垃圾投放收集容器9.3万个、垃圾暂存点近万处。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各医疗机构参与桶前值守人员已达11.4万余人次。

  新京报记者 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