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白皮书分为前言、正文、结束语三个部分,共3.2万余字,系统阐述中国的全面小康是什么、又是如何建成的。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表示,白皮书回顾了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不平凡历程,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展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是一部记录和反映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实践的重要文献。

  新京报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8日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白皮书介绍,中国的全面小康,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维度、全方位的小康。

  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不让一个民族滞后,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全面小康的阳光照亮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的每一个角落,14亿多人民、56个民族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白皮书介绍,中国的全面小康,是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劳和智慧,拼搏奋斗出来的。新中国成立时,面对的是一个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实现了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小康。小康美好生活,是人民创造的;小康壮丽史诗,是人民书写的。

  白皮书指出,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社会更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径。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未来之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焦点1

  改革开放以来 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187倍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谈到全面小康的内涵与标准。他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全面”两个字。这里的“全面”,既指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也指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还指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小康的评价标准,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体现在老百姓的收入上,我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经从1978年的171元增长到2020年的32189元,增长了187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该系数越大越贫穷)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目前的29.2%和32.7%。

  “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我国消费结构实现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改善型的过渡,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有效保障。”赵辰昕表示。

  焦点2

  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距总体趋于缩小

  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虽然存在贫富差距,但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趋于缩小。

  2011—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0.6%,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8个百分点。相应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2.99下降到2020年的2.56,累计下降0.43。

  地区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年下降,2011—2020年,收入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1年的4.62(上海与西藏居民收入之比)降低到2020年的3.55(上海与甘肃居民收入之比),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

  不同群体的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按居民收入计算,近十几年我国基尼系数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后,2009年至今呈现波动下降态势,2020年降至0.468,累计下降0.023。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进一步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通过发展经济、辛勤劳动、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宁吉喆特别回应了在缩小收入差距中的税收政策问题,“税收在分配当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在初次分配,还是在再分配、三次分配当中,都要发挥好税收杠杆的作用。”

  焦点3

  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30%

  宁吉喆介绍,从2006年起,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克服疫情影响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2.7%,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和贸易复苏的重要力量,为维护全球供应体系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年多来,中国已向世界供应口罩数千亿只、疫苗十几亿剂,有力支持了各国抗疫。

  “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宁吉喆表示,据测算,今后五年,中国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货物将超过10万亿美元,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将超过5500亿美元,必将为全球经济稳定复苏和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焦点4

  逐步实现全体公民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赵辰昕表示,今后五年,我国将科学合理界定公共服务的基本与非基本属性,政府财政将重点“保基本”,逐步实现全体公民都能够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他坦言,老百姓确实目前还在一些直接现实的问题上有一些困难、有一些诉求。针对这些诉求,今后五年,我国将科学合理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分,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民生保障最急需、最迫切的领域,同时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

  具体来看,政府的重点是保基本、促均等。紧扣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优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全体公民都能够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坚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同时,要多元扩供给、促普惠。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国有经济等多元主体参与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效降低服务成本,逐步实现非基本公共服务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实现供需动态均衡、服务普惠享有。

  焦点5

  促进农民增收要重点关注小农户和低收入农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农业农村仍是薄弱环节,是短板和弱项。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表示,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但目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

  他表示,农民增收首先还是发展产业,要通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要向高质量农产品要收入,向产业链要收入,向降成本要收入。

  同时,通过扩大就业增收入。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超过4成,是“大头”。一方面,要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另一方面,促进外出务工就业增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此外,要通过改革来激活农村大量“沉睡”资源,这是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潜力所在。

  刘焕鑫特别提到,政策要重点关注两类群体:一类是小农户,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定和加强农民种粮补贴,按时足额把惠农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另一类是低收入农户,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焦点6

  合理降低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及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这些城市也存在交通拥堵、房价高企、发展受限等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城市病”。

  宁吉喆表示,一线城市及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将转变开发建设方式。城市发展方式要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更加注重民生,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同时,进一步强化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辐射作用。

  同时,合理降低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公共资源,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

  此外,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核心竞争力,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升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

  ■ 回应

  国家发改委谈“三孩”:

  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再次回应人口问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当前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有所放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变化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对此,宁吉喆表示,总体上看,我国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才红利优势后发,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升。随着人口政策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具备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他分析,从劳动力资源来看,我国仍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总量仍然保持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然庞大,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8.8亿人,还有3亿多育龄妇女,每年能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2020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仍达2.86亿。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红利仍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仍然较为充沛。

  随着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逐步显现。宁吉喆介绍,2020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5年。过去十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2.08亿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达到23.61%。人才规模比重上升了超过10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

  从居民的健康水平看,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9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比2010年提高2.47岁。“现在有许多人虽然已经达到了老年,但是身体素质还是相当好。”宁吉喆表示。

  此外,备受期待的新一代劳动资源正在成长。“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明显回升。“七人普”数据显示,我国0-14岁少儿人口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

  宁吉喆表示,今年国家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助于促进出生人口增加,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