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

  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 PM2.5和臭氧同步达标

  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昨日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在区域空气质量同步改善、气象条件较常年整体有利的情况下,2021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PM2.5和臭氧同步达标,至此,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PM2.5和臭氧浓度

  首次同步达标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介绍,北京市集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以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2004年开始二氧化硫稳定达标,2019年开始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持续达标。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和臭氧浓度分别为33微克/立方米、149微克/立方米,首次同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分别为55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3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浓度为1.1毫克/立方米,均多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各项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

  重污染天大幅减少

  2021年重污染日仅8天

  2021年,北京市优良天数达到288天,占比78.9%,接近八成;较2013年增加了112天,相当于2021年的优良天数比2013年多了将近4个月。其中,2021年的一级优天数为114天,较2013年增加了73天,“这说明北京的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了!”于建华说。

  在蓝天显著增加的同时,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发生频率、峰值浓度、持续时间均明显下降。2021年全年,北京仅出现重污染日8天,较2013年减少50天,降幅高达86.2%。夏季秋季的PM2.5重污染已经基本消除,PM2.5连续达标天数为170天,比2013年多了157天。

  空间分布各区均匀趋同

  南四区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2013年以来,北京市大气环境中各项污染物浓度均显著下降。其中,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下降63.1%、49.1%、88.7%、53.6%,一氧化碳浓度下降67.5%,臭氧浓度下降18.8%。2021年是PM2.5年均浓度首次达标的一年,33微克/立方米的年均浓度较2013年降幅达到63.1%,平均每年下降7.9%,远超发达国家城市同期下降幅度,“相当于每年浓度下降了7微克/立方米左右。”于建华说。在空间分布上,从“南高北低”变为“各区均匀趋同”,南北浓度差距已经由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下降为2021年的16微克/立方米,在全市各区域浓度整体性下降的同时,南四区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二氧化硫继续维持极低的浓度水平。从2013年以来,随着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压减燃煤措施的实施,北京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持续降低,从27微克/立方米降至10微克/立方米以下;2017年以来持续保持个位数;2021年进一步下降至3微克/立方米的极低水平,相比2013年降幅达到88.7%,燃煤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二氧化氮浓度持续下降。2013年至2021年,伴随着机动车燃油替代、老旧车辆加速淘汰、鼓励支持新能源车发展等措施的实施,北京市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从56微克/立方米降至26微克/立方米,降幅达到 53.6%;尤其是2019年以来,二氧化氮浓度在稳定达标基础上继续下降,标志着移动源等污染治理取得较大成效。

  大气污染治理将更多

  转向生产生活方面

  “2021年北京实现首次全面达标,但因为还不是一个高水平的达标,不是基础很稳固的达标,所以不敢有一丝懈怠。”于建华表示,虽然本市空气质量首次实现了全面达标,但在当前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环境容量的情况下,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仍不稳固,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然存在,要实现长期稳定达标仍需坚持不懈。

  于建华表示,经过多年的治理,北京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将更多地转向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同样减少1微克,减排的空间更加收窄,难度更大,涉及的矛盾也更深层。同时,在整个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背景下,如果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空气质量还可能会发生波动,“这也正好证明了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实实在在地干。”于建华说。

  据悉,“十四五”期间,北京大气污染防治将坚持三个协同,深入开展三大专项行动:要坚持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深入开展减污降碳专项行动;坚持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深入开展VOCs和NOx治理专项行动;坚持本地和区域协同共治,深入开展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专项行动。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延伸

  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并非一蹴而就。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交通委对北京如何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进行了解读。

  发改委

  北京全力推进煤炭清洁替代

  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来现余介绍,自201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北京全力推进煤炭清洁替代,提升清洁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结构实现了历史性清洁化变革。

  来现余介绍,近十年来,全市煤炭消费量由2012年的2179.6万吨下降到2021年的不足150万吨,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25.2%下降到不足1.5%。压煤措施对PM2.5直接减排量贡献占五成以上、对二氧化硫减排量贡献占八成以上。能源结构加速优化有力支撑了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显著改善。

  通过压减燃煤、增强设施能力建设,北京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同时,北京执行更为严格的燃气轮机、锅炉等排放地方标准,能源领域污染物显著下降,助力全市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从2012年的2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从2012年的5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26微克/立方米。

  北京强化绿色优先,持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全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4.4%提高到2021年的10%以上,成功实现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承诺。冬奥场馆实现100%绿色电力覆盖,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可再生能源占比达40%。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刚性需求不断上升的形势下,北京把节能降耗作为减污降碳的源头措施,直接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

  市交通委

  从源头减少交通行业污染排放

  交通是本市空气质量治理关注的重点领域。据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吴世江介绍,2021年,北京交通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方针,着眼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推动首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北京构建了便利互通、多网融合的绿色出行体系。2021年年底,新开9条段城市轨道线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783公里;调整134条地铁公交线路,城区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总长度达28430公里。2021年,全市完成公共交通客运量53.5亿人次。绿色出行成为市民出行首选,从源头减少了交通行业污染物排放。

  优化运输和车辆结构方面,提升大宗物资铁路运输规模,推动运营车辆“油换电”,实现车辆能源和排放结构“双优化”。年度新增和更新的公交、出租车辆均为新能源车,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超过50%,2.1万余辆巡游出租汽车完成“油改电”,3000余辆燃油货车淘汰更新为纯电动货车;建成新能源智慧驾培园区,充电桩数量1000余个,创国内单体场站之最。运输和车辆结构优化也从源头上减少了交通运输业污染物排放。此外,科技赋能有效支撑了交通行业的精准治污。

  经信局

  推动产业转型改善生态环境

  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李涛介绍,北京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交上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两份出色答卷。

  李涛介绍,北京严格落实产业禁限目录和退出目录,加大对能耗较高、排放较大的工业行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的淘汰和限制力度,推动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企业调整退出。“十四五”以来,逐步探索建立一般制造业疏解提质动态管理机制,积极引导低效高耗企业调整退出与改造提升。

  同时,北京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效水平先进、污染和碳排放低的高精尖产业,新时期全市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高精尖产业实现收入28700亿元,同比增长32.6%;1-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倍,两年平均增长55.7%,占全市工业比重达45%,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实现了新飞跃。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