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余

周敬余正在巡视设备。(陈厦华 摄)周敬余正在巡视设备。(陈厦华 摄)

  他,1米83的个头,圆圆的脸蛋,一身工装,眼镜底下透露出腼腆和少语,见到周敬余时,亲和、从容、稳定是第一印象。一个小时的交流,接了不少于5个电话。他说,“忙的时候比这多得多,最多的一次是从早上到中午接了200多个!”

  思路清晰的他,道出了25年来对变电工作的经历和感受,也显露出这位斯文男子严谨细致、沉着稳重的作风。同时也是一个喜欢探索、尝试新事物的技术专家。身为南方电网贵州铜仁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变电智能作业班副班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敬余不仅工作认真、负责、严谨,而且一次次从“0”开始,勇于直面挑战,不断突破自我,在安静中蜕变、默默中前进。

  从懵懂少年到电力成员——

  实现第一次“0”的突破

  早上10点,500千伏碧江变电站设备间,电弧声“滋滋”响个不停,周敬余独自伫立,倾听良久。这是他10多年养成的习惯。

周敬余(右)给新员工讲解设备工作原理。(陈涛 摄)周敬余(右)给新员工讲解设备工作原理。(陈涛 摄)

  在电压较高、设备较多的变电站,“滋滋”的电弧声从未间断。周敬余开口不离本行:如果空气比较湿润,则电弧声比较浑厚;如果空气比较干燥,电弧声的频率则会略微急促……

  “我与电的不解之缘要从母亲说起,同为电力人,母亲曾供职于大龙发电厂,我从小就见过检修师傅们爬上高高的电塔、敲敲打打几下电就来了的神奇。”周敬余谈起与电的结缘,话语中不断呈现出当年的那些事。

  周敬余说,小时候,经常会到母亲上班的电厂去。“印象最深的是刚上初一的我,在电厂里去玩,常常被伯伯叔叔们带去车间,看他们如何把电发出来,灯就能亮的稀罕事。”周敬余从那时便对电力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对电的好奇。

周敬余线上给同事解疑。(陈涛 摄)周敬余线上给同事解疑。(陈涛 摄)

  “他们经常用废旧铜材教我钳工技术,学做小榔头。”周敬余自信地说,从小动手能力还是很强的,那时候看着大人们敲敲打打很好玩,也总要想去玩,便跟着伯伯叔叔们学起了敲敲打打。

  在当时的电厂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周敬余成了当时全厂“爱动手的小榔头”。

  后来,每当放假,周敬余都会到电厂去,请伯伯叔叔们给他讲解如何把电发出来?又能做些什么?同时还请教他们钳工技术知识,心想要是自己能像他们一样独立敲打就好了。

  “在母亲的熏陶下和自己的‘电厂之旅’中,电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中,怀揣着电力梦,初中毕业就报读了贵阳电力技术学校,成为一名真正的电力学员。”1995年8月的秋天,周敬余正式开启了与电奔跑的长征之旅。

周敬余(左)检查变电站断路器六氟化硫表计压力指示。(陈涛 摄)周敬余(左)检查变电站断路器六氟化硫表计压力指示。(陈涛 摄)

  三年专业学习,留给周敬余最好的毕业礼物是一把“小榔锤”。“当年毕业考试进行了钳工实操,我的成绩是年级中最好的,考试的‘小榔锤’至今还保留着。”周敬余说,虽然是手上活,但一点也不能马虎。

  带着输配电运行与检修专业,周敬余进入了铜仁供电局。从此,电力深入到周敬余的骨髓,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从配电检修到变电专家——

  又一次实现“0”的转变

  “变电站是电网的核心,不能出一点差错,必须先学习,再实践。”入职的第一天,变电站里的师傅便语重心长地向周敬余说道。

  “因为实习的时候是在变电站,所以对这个岗位产生了好感和喜欢。”周敬余坦言,虽然所学专业不对口,但愿意去尝试新鲜的事物,所以毅然决然选择了变电岗位。

周敬余(右)给新员工现场教学。(陈涛 摄) 周敬余(右)给新员工现场教学。(陈涛 摄)

  在周敬余看来,输配电专业与变电专业同属供电内容,但区别还是很大,输配电只是一次设备的运维,而变电岗位不仅涉及一次设备知识,更多的是掌握二次设备原理。

  在别人眼中,变电站的运维工作十分复杂,但周敬余却并不惧怕,把向别人请教问题、掌握新知识作为实现岗位转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张接线图、一颗爱学的心、一张爱问的嘴,坚持‘每日学,每日新’,成了他尽快熟悉这项工作的‘秘籍’。”面对这个技术含量高、工作原理强复杂的岗位,周敬余一切从“0”开始学。

  “白天跟着师傅跑,晚上回来消化,二次接线图随身携带,不懂就问,做到对每一个问题都要问清楚,熟悉掌握,经常是晚上两点才睡觉。”周敬余对知识的渴望已经不在乎睡眠的长短。

  当时,为吃透微机保护装置原理,周敬余与同事们奔走在铜仁40个变电站,白天黑夜守在变电站,凭着“狠”劲和“专”劲,硬是把微机保护装置原理熟练掌握,很快完成了40座变电站继电设备的更换,实现继电保护智能化。

周敬余(右)在查看500千伏断路器机构箱图纸。(陈涛 摄) 周敬余(右)在查看500千伏断路器机构箱图纸。(陈涛 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周敬余研究一个电路,可以目不转睛研究整整一天;优化一个程序,能够不厌其烦调整参数上百次,就是为了解内部原理,保证数据精确到极致……

  面对变电设备,周敬余就像照顾自家孩子,严谨细实、一丝不苟,确保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正确。“回路中的每一根线及零部件不合格或者安装检查不到位,都会对变电站运行带来很大的危害或危及生命。”周敬余常说。

  “师傅常说电力行业很特殊,工作上不严格就是对我们不负责。”徒弟杨辉认为,师傅经常不厌其烦的给我们传授知识,刚开始怕我们有危险,就做示范,看明白了再让我们操作。

  正因如此,周敬余从“检修小白”到精于设备运维、故障处理、理论知识的“变电专家”转变。实现了连续10年保护正确动作率100%,避免了设备多起被迫停运事件,为该局连续14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佳绩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2年,公司全面启动变电站数字化改造升级工作,周敬余自然成了铜仁供电局变电站数字化改造升级的“开路人”。

  从传统运维到数字智控——

  再一次从“0”开始

  “作为铜仁供电局区域内运行12年的老站,220千伏太平变电站设备老化严重,很多在运行的设备已经没有备件,数字化改造升级的机会便落于此。”周敬余说。

周敬余(左)给新员工讲解监控信号的作用。(陈涛 摄)周敬余(左)给新员工讲解监控信号的作用。(陈涛 摄)

  面对太平变电站的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技术人员、220千伏太平变电站站长,周敬余义不容辞挑起了数字化转型的大梁,担任设计师。

  “如何推进?需要突破什么技术?达到什么目标……这一切都是未知,但关键就是我们不畏难。”数字化,一个陌生词,周敬余又一次从“0”开始,一点一点地攻破新知识点,并把新知识和已有知识串联起来。

  摄像头不登高、不停电安装是电力行业内的一大难题,由于技术要求高、应用难度大,这项工作成了“烫手山芋”,变电站里一时没人敢接招,就连很多专家都望而却步,但周敬余却主动请缨,带领团队研究讨论一个又一个方法。

周敬余(左)给新员工现场教学。(陈涛 摄) 周敬余(左)给新员工现场教学。(陈涛 摄)

  白天穿梭在工作现场,晚上结合实际专研理论,就连周末也不放过。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冲劲,经过上百次的反复修改和试验,不停电安装摄像技术尘埃落定。

  问题解决了,周敬余也瘦了一大圈,他却乐呵呵地说:“用心做事,不觉得累!”

  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周敬余没日没夜琢磨技术瓶颈如何突破。“加!再加一个端口。”与同事吃饭过程中,问他加不加米饭,周敬余答非所问。“这条线要插在这个接口,参数不能这么调。”熟睡的妻子被周敬余的梦话吵醒……

  经过2年多“魂不守舍”的琢磨,周敬余带领团队攻克16项数字变电关键难题,建立20个智慧算法模型、13个分析评价模型。太平变电站实现了智能运维、设备状态全面感知、数据信息高效处理,成为当时南方电网在贵州省内布局的唯一一座智能化试点变电站。

周敬余(中)在创新工作室给新员工讲解创新知识。(陈厦华 摄)周敬余(中)在创新工作室给新员工讲解创新知识。(陈厦华 摄)

  如今,周敬余勇于突破自我,大胆探索创新,带领攻坚团队,跑遍铜仁10个区县、159座变电站、36000余个巡视点,运用数字化技术,攻克多项关键智能变电难题,探索深化智能技术在变电专业应用,逐步实现变电运行无人化巡视、无人化操作、无人化管控。

  “以松桃巡维中心为例,以往需要9至10天现场巡视维护工作量,如今只需一键启动,足不出户,即可对所辖22座变电站3800个巡视点开展巡视。”周敬余说,智能巡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据周敬余介绍,今年,将探索开展运、检分离试点成立变电智能运行所,打造智能变电铜仁新模式、新样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新型智能电网系统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文字:陈举 李莉 陈厦华)

  来源:贵州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