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旅行当中,人是最美的风景。那么,如果作为游客,你眼中的贵州毕节是什么样子?是气势磅礴的瀑布,还是风情浓郁的古镇?
大交通、大旅游、大生态,时代汹涌,特有的生态地貌和多彩的民族风情,是毕节最为宝贵的资源,它包括了自然景观、文化气韵、风土人情和地道物产等。在这条非遗民俗之旅当中,非遗民俗的艺人们,选择用专注和坚守,为我们呈现出更加立体丰富的毕节。
苗族,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历史上他们历经苦难,数次迁徙,而纳雍苗族则把这段凝重的历史,变成了独有的表演——滚山珠。作为再现苗族迁徙的舞种,滚山珠凝聚了族群的迁徙记忆。
最初,滚山珠仅在坡前坎后进行表演,那时还叫地龙滚荆。随着时间推移,地龙滚荆更名为滚山珠,随着也登上大雅之堂进行表演。滚山珠的表演形式复杂,涵盖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等,据说是苗族舞蹈中技巧性最强、难度最大的舞种。
倒栽桩、双飞燕、搭人桥、叠罗汉,这高难度动作,往往能让观众为之惊艳,但滚山珠表演的准备和过程都极为讲究——表演者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服饰,或以头为足,或以人攀肩,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边吹芦笙边表演。
发源于纳雍,滚山珠蕴涵着苗族人民坚忍不拔的性格,也承载着苗族人对自身民族迁徙的记忆。声与形要契合,口与手相协调,个体与群体的交融,滚山珠是民族文化当中的宝贵财富。
1990年,滚山珠在北京亚运会上连演二十八场,也曾远赴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波兰等国家进行巡演,经过数代人的接力传承,滚山珠已然成为乌蒙深处的新名片。
提起威宁,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恐怕是草海和洋芋。其实作为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威宁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每年五月初五的赶花街,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等,都可以领略当地的民族风情,而在这些盛大的民俗节日当中,原始粗犷的撮泰吉也会上演。
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曾说,撮泰吉是戏剧活化石。而曲六乙先生也说过,撮泰吉是中国戏剧珍贵的活化石。两位戏剧泰斗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撮泰吉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
千百年来,撮泰吉在云贵高原上的田间地头自生自长,未曾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从而保留了原始本色。略显遗憾的是,因为相关史料缺乏,关于撮泰吉所产生的年代,现已难以考证。撮泰吉的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
作为古老的戏种,撮泰吉的演出面具独具特色——前额突起,鼻子直长,没有眼珠和牙齿,只在相应的部位,剜出孔穴以表示眼睛和嘴巴,整体看起来有着稚拙与怪诞之感。
撮泰吉的演出,大多在夜间山野朦胧神秘、气氛幽深恐怖下进行,通常由十人至十八人演出,主要分工是三人演狮子,两人扮牛,三人打锣鼓,四人举灯笼、火把,六人扮角色。在交通文化都不发达的年代,撮泰吉的表演者用歌、舞、戏的形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以口传心记与寓教于乐,让其得以传承下来。
赫章县珠市乡位于乌蒙山腹地,这里时常被云雾笼罩,像是电影特效下的那份神秘。村民们常在村子附近的草坝上,跳彝族铃铛舞——传统的彝族铃铛舞,共有二十八个动作,登台表演的多为改良版,只有十多个动作。
铃铛舞又称跳脚舞,是赫章县彝族同胞祭祀的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赫章县珠市乡,当地的财神镇、雉街乡、河镇乡、双坪乡、安乐乡等乡镇也有分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
以腰部为轴,舞者左右来回旋拧,双臂向两侧甩摆,转腕摇铃,双膝微微弯曲,一走一停,缓步而行,时而抬首后仰,时而弓步前倾,时而又转体变位,作二人靠背。铃铛舞所表现的内容极为丰富,有表现先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历史场景;有表现男耕女织、生息繁衍等劳作画面。从内容与形式来看,彝族铃铛舞不仅是对已故生命的缅怀和礼赞,更是彝族永远守望着的源远流长的文明密码。
历经二千八百余年,彝族铃铛舞依旧保持着原生状态,它表现了彝族传统生产生活场景,只不过随着不断的代际传承和艺术化处理,内容变得健康,风格也更朴实。
非遗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也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文化认同,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遗民俗之旅,一方面是让更多游客看见贵州的手艺和民俗,另一方面也为了提升当地的文化品位和旅游价值,从而让“文旅+非遗”变得更多元化和个性化。(文/丁少杰 图/吴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