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前,我随父母一起,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了我生活了17年的故乡辽宁,去到四川攀枝花支援三线建设,一回首,已是半个多世纪。”
9月16日,“暖暖的花城 有爱有阳光”攀枝花市仁和区2023城市形象推介会在沈阳市举行。68岁的梁钢登台致辞,用他的故事,为沈阳与攀枝花两地牵上了羁绊。
五十载、情感相融,三线情、血脉相通。梁钢扎根攀枝花的故事,是众多三线建设者的缩影,亦是两地同为共和国工业之子的血脉赓续……两座城,似乎有别样的渊源。

和光同尘 与时舒卷
三线建设缔造的“第二故乡”
秋风送爽,天高云淡。下午4点,推介会正式开始。
“东北人、东北魂,来了都是攀枝花人”。仁和区委副书记、区长苟军在致辞中说到,从沈阳到仁和直线距离2600公里,远的是地理相隔的距离,近的是相融相合的气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北味早已融入攀枝花人的骨血里,无论是“攀枝花的沈阳人”亦或是“沈阳的攀枝花人”,早已是一家人。
上世纪60年代,数以万计的东北热血青年奔赴攀枝花,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投身三线建设,创造了在2.5平方公里土地上建设成套钢铁厂的世界奇迹。
作为三线建设亲历者的梁钢感触颇深,“攀枝花是个移民城,很包容。这里有很多像我这样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不用在意语言,都能听得懂,随时都能遇到老乡,所以我到攀枝花50多年了还是乡音未改。”
历经岁月沉淀,“三线精神”时至今日依旧闪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光芒,乘风破浪而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是攀枝花,乃至沈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也成为两地共同的精神羁绊。

寒来暑往 烟火倾城
10000颗甜蜜堆砌起的感官链接
甜蜜,是当天推介会上,沈阳人民最深的感受。
活动中,仁和区通过多种形式的城市形象推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攀枝花市仁和区的文旅资源、城市形象。特别是10000颗晚熟芒果、苴却砚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仁和特色产品,带沈阳人民“云”游四川最南端。
“得益于攀西地区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以及纬度优势,仁和区颗颗芒果晒足2300小时,富含胡萝卜素、矿物质和17种以上的氨基酸。”随着工作人员的介绍,有着“纬度最北、海拔最高、成熟最晚”的“仁和好芒”逐步揭开神秘面纱。体验者三五成群,品尝拍照、合影打卡,用舌尖味蕾感受阳光的甜度。
现场游客说到,“之前只知道攀枝花是全国唯一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通过今天的活动才知道,原来那边阳光这么好、水果这么甜,有机会我一定会去体验一下。”
除了香甜的仁和好芒,推介会上,苴却砚、俚颇彝绣、羊皮鼓舞等传统非遗,让嘉宾近距离、沉浸式感受攀枝花仁和的璀璨文化;手打糍粑、各色果干等攀枝花仁和特产更是让与会嘉宾大饱口福、赞不绝口。

宜居宜业 独具民俗
千年非遗搭建起的文化桥梁
神秘悠远的唱腔、节奏明快的鼓点。为让与会嘉宾沉浸式感受仁和区俚颇文化的多重魅力,一曲《迤啊迤沙拉》充分生动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传承千年的舞蹈、音乐、服饰等文化元素,将观众们带入神秘古朴的彝家生活。
“非常震撼。”现场游客在看完《迤啊迤沙拉》舞蹈之后表示,“看过非遗文化表演后,让大家感受到了川西南地区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魅力,也为我们讲述了一座千年古村落的动人故事,对攀枝花的了解也更深了。”
仁沈一家亲,文旅共相融。此次推介会,仁沈两地签订《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文旅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翻开了仁和与沈阳文旅联动发展的新篇章,为探索两地文旅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未来,两地将以整合优势文旅产品、推动文旅企业联合促销、轮流开展联合宣传推介活动等方式为抓手,开展推进文旅产业及市场合作、加强人才培训交流、信息政策互惠互通等五方面的深入合作,形成发展共推、和谐共创、文化共融的发展新局面。

一场推介会太短,所能展示的内容不过管中窥豹。位于四川最南端的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坐落于此,奔流不息的金沙江傍山而行,清澈碧绿的大河穿城而过,都市范、俚濮风、川滇韵在此完美交融,这里的故事,还远没有讲完。
这里仁和,山水秀丽、宜居宜业。年均日照2300—2700小时,年均气温20.7℃,冬季平均温度8—22℃,森林覆盖率61.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优良,是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这里仁和,风光旖旎、宜游宜养。153公里“森呼吸”自驾游环线、“百年相守”丁木花等文旅资源在区域内星罗棋布,省级旅游度假区—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四川省特色小镇—苴却砚特色小镇等优质康养栖息地为旅游业锦上添花。
这里仁和,交通便利、融通南北。成昆复线全线通车纵贯全境,丽攀高速、攀大高速横跨东西,仁和已经与大理、丽江、楚雄等地形成2小时交通圈,是四川连接东盟地区的陆上必经通道、四川南向开放门户桥头堡。
除此之外,布德镇回龙洞新石器时代遗址证实,1.5万年前古人类已在仁和繁衍生息;拉鲊古渡、啊喇古营盘见证了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蜿蜒的史迪威公路连通了“抗战生命线”……走进仁和,多彩的人文让人流连忘返、蓬勃的活力让人充满期待、开放的姿态让人欣然向往。
正如开头,仁沈两地寻找到的情感链接,无论是“攀枝花的沈阳人”亦或是“沈阳的攀枝花人”,早已是一家人。

“从不毛之地到百里钢城,经过几代人的建设,攀枝花现在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快捷方便,1小时到云南,4小时到成都,说走就走的旅行、曾经遥远的故乡,如今近在咫尺。”梁钢希望,曾经奋战三线建设的老革命、如今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能去到攀枝花市仁和区,感受那里的温暖与幸福。
来源:攀枝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