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温度

  作者:唐明

  四月的丹东,鸭绿江畔的柳絮正乘着春风漫舞。我攥着手机站在酒店窗前,暮色里的断桥轮廓模糊,像一管未写完的墨笔。作为匹克球赛的候补选手,原以为要与这座边境之城擦肩而过,直到那条短信在深夜点亮屏幕:“所有候补选手可凭参赛证游览景点”——组委会为每个怀揣热爱的人,留住了春天。

  清晨的凤凰山还笼着薄雾,检票员接过我崭新的参赛证时,忽然笑了:“昨天也有位候补选手来看日出,说要把朝阳拍给组会。”石阶上,早开的映山红沾着露水,几位穿运动服的外地选手正互相拍照。当我们举起缀着“参赛证”字样的证件合影时,天边恰好掠过一群北归的雁。

  在虎山长城的垛口遇见同来的球友,她握着球拍感慨:“多亏组委会想得周到,不然还欣赏不到这样的美景。”午后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听说我们是参赛者,特意翻开珍藏的老照片:“当年丹东人民也是这样,把最后的热炕头留给伤员。”玻璃展柜映出我们胸前的证件,恍惚间与历史长河里的温暖遥遥相契。

  暮色四合时登上锦江山观景台,整座城市正在点亮灯火。江对岸新义州的微光,安东老街飘来的炊烟,与球场上此起彼伏的喝彩声交织成网。组委会办公室那盏彻夜未眠的灯,何尝不是这星海中的一粟?他们懂得,体育精神的真谛不在胜负,而在每个跃起的身影都能触摸到城市的温度。

  离丹前夜又落起细雨,组委会在群里发了张所有参赛运动员的合影。那些深浅不一的蓝色卡片,恰如鸭绿江的春水,载着五湖四海的期待,在边境线上漾开温暖的年轮。这场关于热爱的接力赛里,没有人在风中独自奔跑——这便是丹东的温度,是球拍击打出的和鸣,是长桥永远向春天伸展的姿态。

  来源:丹东市委网信办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新浪城市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