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一文读懂:抗流感药物

一文读懂:抗流感药物
2024年04月16日 16:53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症状主要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等)和腹泻,部分患者还会有恶心、呕吐和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其传播方式为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污染的物品传播。每年冬春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

  临床常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有奥司他韦(口服)、帕拉米韦(静脉滴注)、扎那米韦(吸入给药);还有新上市的RNA聚合酶抑制剂玛巴洛沙韦(口服)。

   1.奥司他韦(口服)

  奥司他韦于2001年在我国上市,主要有两种剂型:胶囊剂和颗粒剂。其中胶囊剂适用于成人患者;颗粒剂则方便儿童和吞咽困难的患者服用。奥司他韦颗粒是针对儿童流感的一线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其广泛应用以及使用年限较久。

   适应症: 用于成人和1岁及1岁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 。患者应在首次出现症状48h以内使用。

  用于成人和13岁及13岁以上青少年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的预防

  给药剂量: 成人及13岁以上青少年:每次75mg,每日2次。1岁以上儿童按下列体重-剂量表给药,疗程5天。

    2.帕拉米韦(静脉滴注)

  帕拉米韦于 2013年在我国上市,帕拉米韦是第三代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有四个不同基团分别作用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结构不同的活性位点,抗病毒活性更强,具有对多种亚型流感病毒广谱有效、患者耐受性高等优点。

  适应症: 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患者应在首次出现症状48h以内使用。

  给药剂量: 成人常用剂量为每次帕拉米韦300 mg,儿童常用剂量为每日一次帕拉米韦10 mg/kg。

   3.扎那米韦(吸入给药)

  适应症: 用于成人及7岁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

  给药剂量: 成人及7岁以上儿童,用法,每次10mg,每天2次(间隔12小时),疗程5天。

  原有哮喘或其它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不推荐使用;不推荐用雾化器和机械通气装置给药。

     4.玛巴洛沙韦(口服)

  玛巴洛沙韦是RNA聚合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与流感病毒的 RNA结合,并通过阻止 RNA合成发挥作用。

  适应症: 适用于既往健康的成人和5岁及以上儿童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或存在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的成人和12岁及以上儿童流感患者。

  给药剂量: 体重在20-80kg时,单次口服剂量40mg;体重≥80kg时,推荐单次口服剂量80mg。

  由于玛巴洛沙韦半衰期长,易过敏体质人群需谨慎服用。

  5.最新进展

  卫健委《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年版)》中,奥司他韦的使用起始年龄是从0月开始;目前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也已批准奥司他韦用于治疗2周大的儿童流感。AAP《儿童流感的预防与控制建议(2023-2024)》进一步指出,美国 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支持对新生儿使用奥司他韦治疗流感,包括足月儿和早产儿,因其获益大于使用风险。

  现在国内也有上市新的感力清®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说明书使用范围可用于14天以上儿童治疗及1岁以上儿童预防。

  6.预防给药

  美国儿科学会(AAP)发布最新的《儿童流感的预防与控制建议(2023-2024)》提出,在已知或疑似流感暴露后的以下情形,建议启用药物预防,包括:

   流感并发症发生风险高,本季度未接种流感疫苗 的儿童;

   流感并发症发生风险高,已接种流感疫苗,但流感疫苗接种时间不足2周 (即可能尚未达到最佳免疫力)的儿童;

   流感并发症发生风险高,已接种流感疫苗,但存在免疫抑制 的儿童;

   当CDC提示流感病毒的社区流行株与季节性流感疫苗株不匹配时,流感并发症发生风险高 的儿童;

  (具体可见:https://www.cdc.gov/flu/vaccines-work/effectiveness-studies.htm)

   当CDC提示流感病毒的社区流行株与季节性流感疫苗株不匹配时,流感并发症高危儿童的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包括医护人员 ;

   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 ,其儿童具有以下情形时:

   未接种流感疫苗,且患流感并发症的风险高;

   <24月龄,未接种流感疫苗。

   流感并发症发生风险高的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

   封闭机构环境 (例如长期护理中心)中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工作人员和儿童,当存在流感并发症高风险的儿童时(用于控制流感爆发)。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何奎良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