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贡山县茨开镇丹珠村打所小组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新图景。通过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打所小组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位于贡山县城附近的茨开镇丹珠村打所小组,仿佛踏入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山水画。村道两旁,山茶花争艳,小菜园里瓜果蔬菜生机勃勃,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和美景象。

  村民丰向春热情地拿出新鲜黄瓜招待记者,她告诉记者,得益于“千万工程”的实施,村里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丰向春带头拆除自家拦路的仓库,带动了全村环境的整治,让村庄变得更加宜居。

  在示范村建设中,打所小组利用鹅卵石、天然石块等本土材料,打造了“四小园”(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带动了当地42名农户就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怒燕芳的丈夫在外地打工,她则在家中承担着照顾小孩和老人的重任。然而,随着“千万工程”的推进,她和其他十余名村民有了新的角色——家门口的打工人。他们参与背沙子、捡鹅卵石等建设工作,这些看似简单的劳动,却为他们的家庭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听说打所在招工,我们10几个人就约着过去打工,工作不难,又能赚钱,家里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怒燕芳如是说。她的笑容中透露出对这份工作的满意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此次创建示范村的过程中,茨开镇工作组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群众的意见和诉求置于首位,确保项目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得以兼顾。

  项目建设前期,茨开镇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通过走访入户、召开村民大会等形式,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望。工作组紧紧围绕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的改善,坚持“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的原则,从细节入手,对房前屋后的柴棚、杂物、鸡舍、猪圈等进行了拆一建一的提升改造,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美化了环境。

  此外,针对重点散户养殖区,工作组积极推广“三格化粪池+纳管收集+资源化利用”的模式,有效解决了畜禽粪污直排怒江、河流的问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仅提升了环境质量,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茨开镇党委书记怒卫明介绍,从今年4月初开始,镇党委紧扣组织领导、党建引领、宣传引导等关键环节,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千万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让打所小组的人居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

  丰向春对家园的变化感到非常满意。她说,以前村里没有柴棚,柴火无处摆放,而现在政府帮助他们建立了柴棚,柴火有了合适的存放地点。此外,政府还帮助建立了鸡棚,使得村民们能够养更多的鸡。

  丰向春表示,以前没有鸡棚时,村民们养的鸡比较少,而现在他们可以养四五十只鸡。

  丰向春提到的鸡棚是一栋三层“小别墅”,每一层都经过精心设计,确保了鸡群的舒适和养殖效益的最大化。鸡棚内设有工具摆放区、鸡群喂食和饮水区,通风良好,几乎没有异味。最底层作为粪便区,通过自然降解能力处理鸡粪,既保护了环境,又为土壤提供了养分。

  村民们还在鸡棚基础上自行建造了坡度大约为45度的木杆,方便鸡群休息和排便,充分考虑了鸡群的生活习性。这种创新养殖方式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提升了鸡群的福利。

  茨开镇还创新性地推广了隧道鸡笼。这种模式是通过使用钢架和塑料,根据散养地的地形地势搭建隧道鸡笼。隧道鸡笼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走地鸡”的优势,使得鸡群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自由活动,同时保持了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这种养殖方式不仅提高了鸡的肉质和产蛋量,还有助于减少鸡群病菌的滋生,从而提升了养殖效益。

  目前,这种隧道鸡笼已经在两家样板示范户成功落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茨开镇计划继续加大对这种创新养殖模式的推广力度,积极动员更多的农户采用这种养殖方式,走上创新养殖鸡群的道路。

  怒卫明在谈到茨开镇的乡村振兴工作时,强调了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他提到,茨开镇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健全工作体系,做实宣传引导,聚焦重点攻坚,突出示范帮带。

  怒卫明指出,茨开镇将通过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形成机关、村组干部带头干,农村党员抢着干,广大群众一起干的良好氛围。这样的工作模式将有助于让乡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有力有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茨开镇通过这种工作模式,不仅改善了乡村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还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让农村人居环境展现出了新时代的美好面貌。

  记者:黄海丽 和冬晴

  来源:贡山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