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省强在哪,怎样强?1月10日,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昆明召开,委员的提案内容聚焦如何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生存力、发展力,实现内涵集约发展提出建议,以高水平履职聚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造云南千亿级食用菌产业

  云南省食用菌出口创汇连续20多年超过1亿美元,出口创汇总额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要把昆明打造成国际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打造云南千亿级食用菌产业随之提上了日程。

  目前,打造云南千亿级食用菌产业存在缺乏管理体制、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品牌建设未发挥出优势和潜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协调不够;精深加工基础薄弱;全产业链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民建云南省委《加快打造云南千亿级食用菌产业的提案》中建议,提高协调管理服务,加大政策支持,深化食用菌行业行政管理体制,把食用菌产业发展列入议事日程,专题研究、专门部署,结合各地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云菌”公用品牌建设力度,以全省“一盘棋”的理念,整合有效资源,推动“云菌”品牌建设,健全以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云菌”品牌体系,培育食用菌地理标志产品。加强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提升野生食用菌原生境保育促繁技术并推广应用,加大“云菌”特色珍稀食用菌品种选育,积极引导企业实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同时,延伸“云菌+”多产业链发展,以食用菌消费作为切入点,深入推进食用菌产业与电商物流、文化旅游、医疗养生等产业的融合;规范有序地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休闲养生等新业态,将食用菌产业功能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拓展。

  “一品一业”推进产业化发展

  民革云南省委以集体提案的形式,提出《关于推进云南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提案》。提案中提到,截至目前,我省已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86件,“普洱茶”“昭通苹果”“普洱咖啡”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但我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水平普遍不高,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不够,影响了地理标志农产品效益和作用的发挥。具体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缺乏明确、统一的目标和方向。产业发展程度不优,目前云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仍以初级加工为主,水果、粮食、蔬菜等初级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为66个,占比76.74%,产品开发与精深加工处于较为薄弱的阶段,许多产品的功能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利润空间狭窄。其次就是品牌管理能力不强,作为地理标志农产品证书持有主体的企业和农户等,往往不具备较强的品牌意识,对品牌效应认识不够深刻。

  提案建议,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紧制定云南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或其他指导性文件,统筹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目标、路径、要求,由顶层设计推动全面发展。

  提案指出,地理标志农产品各具特色,并不一定都适合产业化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其自身特点“一品一业”,或产业化发展、或精品化发展。鼓励企业特别是当地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使用、发展、推广等工作,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与工业、旅游业、健康产业等有机结合。

  加强产品技术创新,提升品牌管理水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使得地理标志农产品宣传与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等宣传有机结合,形成更大合力。

  重点开展国内外优质种源引进二次创新创制工作

  2021年,云南花卉大省地位持续巩固,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面积和产值居全球第三,增速全球第一,发展成效显著,成为目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十大产业”中发展最为稳定和最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但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的国内外市场,我省花卉产业发展仍然存在新品种创新创制能力不足、绿色高效集成栽培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缓慢、市场交易体系做大做强难度大、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世界一流”品牌培育及三产融合相对滞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我省花卉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致公党云南省委建议,应对我省花卉产业正面临来自国内外新的挑战,需强化新品种引育繁推种业体系建设。在持续进行本土特色花卉种质资源挖掘利用的同时,重点开展国内外优质种源引进二次创新创制工作,大幅度提升优质种源创新创制和成果转化能力;强化新品种引育繁推种业体系建设,建设高水平公共育种平台和种质资源圃(库),鼓励构建产学研育种创新联合体,实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和育种联合攻关,加快特色花卉资源开发利用,选育推广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突破花卉种业“卡脖子”关键技术。

  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引领高质量发展。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构建全省花卉产业高效绿色生产体系,实现绿色生产面积倍增,以绿色化撬动鲜切花产业高效发展。

  此外,还需推进多元化发展格局做强做大市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支持基地直销、拍卖交易、对手交易、电子商务、直播等多元化市场交易模式并行发展,功能互补,实现花卉电子交易量倍增。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